我的艰苦岁月……


5月20日 39年前钻机上的“战友”曾K辉接到我的电话好不惊讶……他说涂J家也在他家附近……
5月22日 曾K辉、涂J家来家叙谈。啊!当年三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我已是满头花白的古稀老人,最年少稚气尚存的曾也已年近花甲……
6月19日到西湖边回访曾涂二家,也见到了分别三十多年的实验室老同事、如今竟是曾K辉岳母的林R玉。
啊啊!所谈所叙都是些几十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
三十九年前的1970年,还处于“文革”所谓斗批改之中。我从福建省地质中心实验室下放到302地质队加福煤矿区劳动——众所周知,文革中多数单位都有对立的两派,我们那一派后来被认为是所谓站错队了,而我又是“铁杆”,还有人说我是“摇鹅毛扇的人物”,家庭成分又“高”,所以首批下放名单有我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再说了,多少年来知识分子劳动锻炼,改造思想,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对我来说,能够离开那个压抑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围,不用天天看着那位主持单位工作、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的军代表阴阳莫测的面孔,似乎也是一种解脱,也算是因祸得福罢。所以生活虽苦,工作虽累,精神却不颓丧,很有自觉性,照样干得很起劲,后来还被评为五好职工呢。我们一行数人到302队之后,我又被分到二连(分队)。
在这下放劳动的一年中大概有2-3个月在钻机钻工,8-9个月炊事员。曾、涂就是钻机同一个班组的战友。那时,我已大学毕业第10个年头,涂某是大学毕业分配来当工人,曾某则是刚摘下“小孩”帽子参加工作,就来当了一名钻工的。缘分让我们在一起工作过,又是缘分让我们离别几十年后再次相逢。
永远不会忘记“黄泥洋”、“东坑子”这两个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小地名,从字面上一看就知道那是个荒山野岭、渺无人烟的地方。这两个矿区也正是我度过艰苦岁月的地方——
记得我们是坐着解放牌大卡车进去的,每个人只有简单行李及一张床板。那里已经有先头基建队盖好简易房子——竹篱笆墙、油毛毡屋顶——等着我们到来。我们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房子附近去砍大小合适的树杆,回来锯短打桩做床架,搁上床板,四角支起根细杆挂上蚊帐,睡觉问题便大功告成解决了。我呢,还在床前如法炮制钉了个架子,搁上箱子,这就是我的书桌了。
钻机离住处还有一段路程,近者40-50分钟,远者1-2小时。三班倒。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瓢泼大雨,都得准时接班。最苦是冬天上12点班,冰凉的被窝刚焐热,有时甚至尚未入眠就得起床,穿上雨衣和冰凉的长筒雨靴,打着手电筒或提着马灯,顶着刺骨寒风上山去。上班时手戴沾满泥浆的潮湿手套,触摸的尽是冰冷的钻杆、管钳等。起钻时是最为紧张了,一人一岗,有人操作手轮转盘,有人在井口卸钻杆,有人在空中投钢粒、铁丝,以便卡住岩芯,有人记录……在轰轰隆隆钻机柴油机交响声中,一班人在班长指挥下紧张而又有序……钻机正常钻进时,除了一人把着手轮管钻进,其他的人就围坐在火炉旁一边注视着钻机运转状况一边烤火聊天……。如果不走运遇到事故,那紧张劲就更甭提了,说是战斗也一点不为过……钻机搬家也是苦活重活,拆卸开的钻塔配件、几百上千米的钻杆、几千斤重的柴油机……等等等等,单人扛,两人抬,像柴油机就需十几个人喊着号子抬,就这么蚂蚁搬家似的搬迁……
时隔几十年,小曾还记得我在钻机之所以干了不长时间就离开的原因是因为我有“恐高症”。其实我刚到分队时,炊事班正缺人,连长王G斌找我谈话,要我就在炊事班做。可是做不久我就不安心了,几次要求到更艰苦的钻机锻炼,但是炊事班又不让我走。经过再三要求,后来终于如愿了。上了钻机,在班里我算较为瘦弱的一个,力气最小了。班长看在眼里,每次提钻时经常照顾我上十几米高的工作台负责投钢粒。然而,没想到我一到高处,就心慌两腿发麻。开始还以为是初次上塔不适应,慢慢就会好的……后来方知是患有恐高症之缘故。不久,就把我又调到炊事班了。
在炊事班时,我学会了做馒头。后来这活儿基本就我一个人包揽了。这是一个200人的分队,大家早餐稀饭馒头,上山还得带馒头,所以我每天都得做70斤面粉的馒头。有时也做糖包与肉包子,很受欢迎,这时就得限量买了,不然后来者就吃不到了。早餐是我和小黄轮流做,——因为要准备两大锅稀饭、两大锅开水,所以每天凌晨4点就得起来。啊,一个人,黑灯瞎火,冷锅冷灶,尤其是遇到连绵春雨时节最为辛苦。雨一下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木柴既粗又湿,大灶的火最难生着啦!开始时生火无术,火生不着,眼看着天正朦朦发亮,想到二百多人等着早餐、等着开水,那时心里急得啊眼泪都要掉下来!后来慢慢地才摸索出道道来:头天晚上就得准备大小不等的木柴,塞满灶孔,利用大灶的余热,一夜便可烤个半干了。再准备一些油柴,第二天早晨生火时,先细后粗地架好木柴,注意留有适当空间,然后用油柴做火种,啊,火慢慢的就烧旺起来了,火苗跳跃着呼呼作响,像是在舞蹈欢笑呢!
每天早晨煮好两大锅稀饭后,还得烧两大锅开水。这烧开水看似简单,也有故事呢。每当水将开未开之时,锅边常围着一圈人提着热水瓶等着打开水,这时常会有人等久不耐烦了,看着冒汽便不停地喊“开了开了”,催我揭盖,可盖子揭开一看水却没开!每天总要如此折腾几次,这就叫“欲速则不达”。直至后来有一位“高人”点破奥秘——嗨!招什么急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么……果真如此。从此就不用再折腾了。
记得当时钻机排长是周Y录,地质编录许Z荣,班长林Q柯,副班长占Y振(也是地质技术员下放劳动),还有曾K辉、涂J家、黎K金、林Y土等。当时的炊事班班长林S玉,炒菜师傅江D钦以及黄Z刺、黄Z国,还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姓名记不起了。
那时业余活动就是学毛选、语录、开会、聊天、打扑克了。尽管那时只有8个样板戏,人们还是盼啊盼,大概两个月左右能盼来队部的电影队来放一次电影。听到电影队要来,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炊事班也尽其所有所能,准备好吃的招待……
那时想买些生活必需品,就得去赶集,早上出门,近中午才到集上。买好东西,吃了中餐,回到家就赶上吃晚饭了。
那时的劳保用品除工作服、登山鞋外还有:饭盒、水壶、垫肩、安全帽、雨衣、手电筒、草帽、手套……
那时是艰苦岁月,然而,也是青春岁月,激情岁月,恋爱岁月……可是啊,在那深山老林荒山野岭难得见到少女的倩影,所以所谓爱情只是人们暗地里聊天的话题。君不闻当时流传有民谣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堆旧衣裳……
啊,俱往矣!艰苦的岁月,青春的岁月。
忽然,在东坑子的某一天,接到了福建省地质局一纸调令,我就到省地质七队(漳州)筹建实验室了……一年时间艰苦的下放劳动——野外地质生活结束了!
在此不禁要向长年在深山老林、荒山野岭从事过和正从事着既平凡又艰苦工作的地质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艰苦的岁月,激情的岁月——虽然给我留下了苦涩的人生记忆,我却收获了让我享用一生的甜蜜。那时留下的几首诗便记录了当年苦涩之中甜蜜的心迹:

《在故乡的小溪旁》

在故乡的小溪旁,
有一位温静的姑娘,
她呀,像那清秀、净白的水仙,
轻唱春天的歌,留逗在我底梦乡。

姑娘呀,你可曾知道?
我在梦中见到了你的倩影,
你那饱含青春的歌声,
把我从梦中惊醒。

姑娘呀,你可曾知道?
我梦见你轻捷地向溪边走去,
披着晚霞,挽着衣篮……
那水中荡漾的笑影啊比盛开的荷花更美丽。

姑娘呀,你可曾知道?
我梦见你默默地在灯下遐想,
手里捧着宝书《老三篇》……
那深情聪慧的眼睛啊像灿烂的宝石般闪亮。

姑娘呀,你可曾知道?
我还梦见有一个人伴着你倾心如醉,
在那铺满月光的溪边小路上低语漫行,
……你应知道他是谁。

在故乡的小溪旁,
有一位温静的姑娘,
她呀,像那清秀、净白的水仙,
轻唱春天的歌,留逗在我底梦乡。 (写于1970-10-10)

《美丽的名字》
E白,E白,呵——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
像初雪落在山岗,
像山涧潺潺作响的
甘美清泉。可是呵,
你真挚底心灵,
比你的名字更加美丽。
那纯洁、净白的心扉,
充满了青春、幻想和爱情。
对远方忠诚的朋友寄以
无限的希望、信赖与忠贞!
但是呵!我要向你透露一个
绝对的秘密——
你那远方忠诚的朋友,
在他的心坎里呵,青春的火焰
正在燃烧,躲藏的激流
有如瀑布般喧响!
他千遍万遍地呼唤着
你那美丽的名字,
记忆你那纯真的笑影,
沉浸在甜蜜、幸福的酣梦里。
你对他忠诚、热烈的爱情,
已在他的心底深深地,
深深地珍藏!
而他的心呵,连同那
充满热汁的血管,
却整个地永远属于你! (写于1970-10-20)

(感谢小曾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宝贵照片!)

慢慢变老

这张图记录了我的主要经历:

1939年出生于福建平和县,根在永定县/// 1951年于仰山(小溪)小学毕业///1957年于平和一中毕业,并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61年毕业,并分配于福建省地质中心实验室(福州),任技术员///1965 年因备战搬迁三明///1970年下放永安东坑子参加劳动(地质钻工与炊事员)///1971年调福建省地质七队组建实验室,任技术负责///1981年福建地质系统体制改革,省第四、五、六、七地质队实验室合并,由我主持重新组建一个约80人的福建省地矿局泉州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兼技术负责///1987年聘任高级工程师/// 1995年办理退休,前往广东番禺钢光喇叭制品有限公司,任行政经理。

我经常回忆起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以及工作中的师长,我记下了他们的名字。但是,肯定有遗漏,人老了,也没有法子。如有同学同事提醒,感谢之至。

足迹

平凡之人也自然只有平凡之果。记录下这些足迹,并没有感到欣慰,而只有感到惭愧。已经没有目的,一切为了回忆。
圆形为撰写的论文题目——化学分析测试论文、建立新的分析规程及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方形为经历中值得回忆的事项。
三角形为得到过的表扬鼓励。
记录了工作中分析过的矿物原料分析测试项目(红色)。
也记录了到过的地方。
享受回忆,如此而已。

亲人

收录了五代的姓名——同辈兄弟姐妹(正方形),上溯父辈祖父辈(三角形),下续子辈孙辈(圆形)。
图两侧之对 联是祖父留下的家训——合乎中庸堪作则,德正至善可为师。
左下方图标是自己设计的家徽——合德巷(H.D.)。它让我联想起我家祖屋的形貌。
红字为亲人们的现居住地。
还有根据大哥口述记录的避邪咒语:乾元亨利贞……

记忆故乡

故乡永远是梦与幻不尽之源泉。尤其是老年人记忆中儿时的故乡,经常让人在睡梦中流连忘返……